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更好地促进“两个健康”,最近,我们对永昌县的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30多家民营企业,进行了调查,比较全面的掌握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及意见建议。在深入分析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后,提出一些促进民营企业转型发展的思路措施。
一、永昌县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县上下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抓手,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全力推进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全县民营企业发展总体呈现出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经济总量不断扩张。截至2017年底,全县共登记各类非公经济市场主体12285户,其中民营企业1848家;注册资本(金)126.54亿元,从业人员42520人。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30.2亿元,增长3.5%,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6%,较“十二五”末提高了3个百分点。
二是经营规模日益壮大。全县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由“十二五”末的37家,增加到2017年底的45家。年销售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民营企业60多家,过亿元的达到9家;其中太西煤集团鑫华焦化入围2016年度全省民营企业营业收入50强。
三是经营领域不断拓宽。进入新常态以来,永昌县民营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在调整中求生存,在提升中求发展,其经营领域由传统的冶金、建材、化工、能源等领域逐步向电子商务、仓储物流、产业化种养、文化旅游、特色餐饮、民办教育等新兴业态拓展,为全县产业结构注入了新的活力。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优势进一步显现,2017年底全县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家。
四是科技含量有所提高。近年来,永昌县民营企业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积极参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科技成果的转换试验示范,相继引进了一批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和国内领先的先进技术和设施设备,催生了一批应用专利和技术专利,为企业换挡提速奠定了基础。例如,春天化工利用“三废”之尾气发电,固废综合利用;元生农牧科技“461”新型肉羊扩繁模式、工农牧复合循环产业、尾菜利用;甘肃润农新型节水器械;怡泉新禾隧道发酵及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光伏利用技术;施可丰新型复合肥专用肥等,这些有益探索和创新,为全县民营企业向高科技、高层次方向发展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五是综合效益显著提升。近年来,永昌县牢固树立和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土地利用法律法规为硬约束,坚持有进有退的发展策略,随着祁连山生态环保突出问题的整改和淘汰落后产能政策的落实,全县范围内小煤窑、小冶炼、小建材等全面退出;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一批面粉加工、啤酒麦芽企业关闭停产,一批高原夏菜储运销企业应运而生,民营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有效缓解了长期存在的生态环保压力,带动了全民创业就业和产业扶贫。“十三五”以来,全县新增就业岗位约1.2万个,带动了城乡群众的增收。
二、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永昌县民营企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与党的十九大关于民营企业特别是实体经济发展及省十三次党代会关于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为:
(一)扶持引导不够,缺乏强有力的支撑。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地方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有力支撑。但永昌县各级各部门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方面仍有许多不到位之处。一是部分政策的制定过于笼统、原则,可操作性不强;对已出台的政策贯彻落实不力,对一些优惠政策宣传不够,不能严格按照上级有关规定加以兑现,不能主动帮助企业争取上级扶持项目资金,从而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积极性。二是个别职能部门和服务单位工作作风不实,办事效率低,虽然门好进了,脸也不难看了,但事情依然不好办,给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许多不便。三是管理部门职责交叉,缺乏有效的综合协调机制,发布的大量经济政策信息和优惠措施只在体制内循环,导致部门之间、部门与企业之间信息资源难以共享,使民营企业失去了许多参与市场竞争、享受优惠政策的机会。四是市场监管部门对一些企业缺少必要的日常监管,导致一些企业(如原一品弘公司等)不能做到诚信经营,影响了全县民营企业的整体形象。五是一些乡镇和部门不重视非公有制经济,很少深入民营企业了解情况,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指导、服务、扶持、支持不到位。另外,县上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宣传也不够,全社会共同关心、重视、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氛围还不够浓厚。
(二)市场意识不强,缺乏开拓精神。永昌县民营企业主普遍存在视野不开阔、思想不解放的问题,缺乏敢闯敢干的魄力和做强做大的意识,小富即安,小步即满。同时,大部分企业主对市场经济规律认识不足,缺乏对市场的深入调研和精准定位,不能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对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缺乏心理准备和应对之策。如传统的矿产品采掘加工企业,在国家环保政策收紧的形势下,不是迎难而上及时整改环境污染问题,调整发展方向,而是瞻前顾后,裹足不前,错失了发展良机。这充分表明我们的企业在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环境条件下,缺乏敏锐的洞察力。
(三)人才资源不足,缺乏进一步发展的源动力。人才是成就任何事业的关键,也是民营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永昌县民营企业之所以规模小、实力弱,除自然条件和营商环境外,根本原因是人才资源匮乏造成的。一是企业家严重匮乏。目前,永昌县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大多数非公企业老板文化程度较低,很少参加较高层次的工商管理培训,开拓创新意识不强,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二是管理人才不足。大多数企业规模小、利润低,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不具备高薪聘请优秀管理人才的实力,还有不少民营企业是家族式企业,不愿聘请高层次管理人才,导致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管理不科学、运作不规范。三是技术人才缺乏。永昌县民营企业发展水平和发展环境对外部人才的吸引力不强,而企业也不注重在内部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导致大多数企业技术人才短缺,更没有专门的策划人才、营销人才、资本经营人才、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等其他各方面的人才,面对创新驱动发展的趋势,只能束手无策,止步不前。
(四)融资渠道不多,缺乏做强做大实力。永昌县民营企业大都是一些高耗低效同质企业,原始资本积累普遍较少,而当前的金融管理体制存在着“企业难贷款,银行贷款难”的问题。一是银行信贷门槛过高,条件要求难以变通,多数民营企业实力弱、规模小、管理不够规范,达不到金融机构所要求的放贷条件;二是少数企业诚信意识不强,内控机制不健全,难以按期还贷,信誉度降低;三是贷款担保机构缺乏,虽然县上在中小微企业“助保贷”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但难以满足众多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需求;四是培育企业上市融资工作乏力。三洋金源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因主业不突出上市受阻,补救工作没有及时跟进,后续挂牌还需进一步加大扶助力度。培育其他企业的上市融资尚未列入工作日程。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民营企业的规模扩张和快速发展。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40%企业因流动资金不足,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
(五)科技含量不高,缺乏较强竞争力。实践证明,加大科技投入是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产品竞争力的治本之策。然而从调查的情况看,虽然近年来县上有部分企业通过引进新技术、新设备等技改措施产生了很好的示范效应,但大多数企业从事的都是原料初级加工或粗放加工业,技术装备落后,生产工艺陈旧,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少、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优势,难以形成名优品牌,产品销售仅限于本地或者周边地区,很难实现长足发展。
(六)企业经营成本高,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能力。虽然近年来国家进行了“放管服”、“营改增”一系列改革,但调研中民营企业主普遍反映企业发展仍十分困难,投资经营成本不减反增,使企业经营难上加难。一是税收减免政策没有得到全面落实。有的企业按照国家相关税收政策可享受减免,但实际解释下来,却很难享受得到。土地增值税只预征不结算,加重了企业负担。营改增后避免了重复征税,但多数企业表示减税不明显,建筑行业和再生资源利用企业反映不降反升,造成企业税收负担很重。二是部分企业反映,全县园区基础设施配套率低,许多设施需企业自行解决,供水、供电、供暖、排污距城市大网较远,扩大再生产所需配套资金量大,难以承受。
(七)企业后续项目储备少,缺乏长远发展的谋划。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上世纪末发展起来的啤酒麦芽、面粉加工等类型的民营企业,除个别还在维持生产外,绝大部分都处于停产状态,这些企业的土地、厂房、设备长期闲置,业主没有转产的打算和具体的替代项目,企业转型发展遥遥无期。同时,在市上招商引资推荐项目中所列永昌县招商项目也缺乏大批与产业基础和资源秉赋有效对接的大项目、好项目,真正能吸引域外企业前来投资合作的意向不明确,项目虚化,缺乏可操作性,着眼长远、着眼未来的产业竞争性项目更是少之又少。
三、促进全县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要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这既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为各级党委政府支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坚定不移地把非公经济作为县域经济板块的“主体经济”和“富民经济”来抓,针对存在的问题,以公平待遇、调整结构、强化服务、优化环境、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快实现全县民营企业数量规模和质量效益的双提升。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思想不解放,发展的手脚就难以放开。要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着力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努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扫除一切阻碍发展的消极思想和陈旧观念。要围绕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从长远的、战略的高度谋划县域民营企业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和“全国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的“金字招牌”效应,引导民营企业在“绿色崛起”上实现新突破;要通过教育督促,改变政府公职人员在民营企业面前高高在上的观念,引导全社会形成一个有利于民营企业公平竞争、健康发展的社会氛围。要经常组织民营企业家外出考察,开阔视野,定期召开民营企业发展促进会、银企对接座谈会、项目推荐会,加强经验交流和信息沟通,引导他们转变观念、敢闯敢干、创新创业。
(二)健全发展机制。一是要将民营企业发展纳入县级各职能部门和各乡镇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促进考核落地落实见到实效。二是要严格落实《领导干部联系帮扶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工作制度》,推动党政领导干部联系非公经济人士制度化、规范化,协调解决民营企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三是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制定出台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具体办法,建立县委县政府定期召开民营企业发展专题会议制度,认真听取非公经济人士的意见和心声,及时研究解决民企发展的重大问题,推动全县民营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紧抓各项政策的落实。要正确处理依法办事与“放水养鱼”的关系,在不折不扣地落实好中央、省、市、县有关促进非公经济发展政策的基础上,适当放宽民营企业准入关口,切实推进“放管服”改革各项措施的落实,要结合省上开展的“转变作风改善发展环境”活动和“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突破年”活动,对民营企业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全面治理,形成市场主体“少跑路”“不跑路”的工作流程,并根据企业所上项目的创新程度,结合省市县已出台“双创”政策,在减免税费、信用贷款、土地使用等方面切实完善优惠政策。要把对各项扶持政策落实情况的督查形成制度,及时了解情况,推动各项政策高效落实,促进民营企业蓬勃发展。
(四)强化人才引进和培训。一是积极创造条件,制定优惠政策,借鉴武威、酒泉等周边地区人才引进的成功经验,对有利于拉动重点产业的关键岗位,不惜重金强力引进。采取“柔性引进”的办法,由政府与企业共同发力,力求为我所用。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二是每年选派有发展潜质、年轻一代民营企业经营者到北大、清华、人大等名牌院校进行工商管理专业培训,激发其创业热情,增强其创业意识,提高其综合素质。三是有关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省市支持,建立创业培训和创业孵化基地,每年有针对性地举办民营企业从业人员培训班,聘请专家和民企成功人士授课,为民企再创业再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四是建立民企发展辅导“巡诊”机制,组织相关有资质的人员每年选择10-20家生产经营徘徊不前的民营企业进行集中“问诊”,找准“症结”,开准“药方”,促其健康发展。
(五)破解融资瓶颈。一是充分发挥“助保贷”四两拨千斤的效能,筹集更多资金,扩大贷款规模,加快资金周转,进一步增强信用担保的能力。二是各有关部门深入研究上级政策,积极争取中央及省上中小企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和贴息贷款,帮助民企化解资金困难。三是引导资产规模达标、产权明晰的企业上市,争取在新三板挂牌融资。
(六)培育龙头企业。要从已有的民营企业中选择一些有实力、有前景的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从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扶持,鼓励其组建企业集团,积极参与省上开展的“双百千”工程,不断做强做大,使其成为带动全县民营企业的旗舰。同时,要结合全县实际大力发展为国有企业配套服务企业,引领各类企业特别是麦芽、面粉加工企业加快技术升级改造,盘活存量资产,增强全县民营企业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七)狠抓招商引资。要精心筛选、精心组织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项目,在专家咨询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列入省市重点招商引资目录,在全国特别是面向东南沿海招商。要充分利用兰洽会、夏投会、亚博会、民企陇上行等各种经贸洽谈会,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大力开展对外招商、网络招商、叩门招商、以商招商、全民招商,吸引尽可能多的外部资金和人才来永昌投资兴业,带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